良醫

陸庭譯:加強個人衛生治未病 扶正祛邪防冠病

(台北訊)致病因素則是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可對應到中醫學的癘氣,一種具有強烈傳染性的外感病邪,在中醫學文獻中又稱“疫毒”、“疫氣”、“戾氣”、“毒氣”等;“疫”,傳染之意;“癘”,毒癘之氣。癘氣可通過空氣、飲食、蟲獸咬傷、皮膚接觸等多種途徑傳染而發病。

Advertisement

陸庭譯中醫師指出,癘氣的傳染性強,易於流行。在癘氣發生的地域,無論男女老少,體質強弱,凡觸之者,多可發病,就像時下的新型冠狀病毒。另外,癘氣多屬熱毒之邪,且常挾毒霧、瘴氣等穢濁之氣侵犯人體,發病急驟,來勢兇猛,變化多端,病情急遽惡化,遠非一般外感病因:風寒暑濕燥火之六淫所能比擬。

“病中常迅速出現高熱、神昏、出血、抽搐、咳嗽、劇烈吐瀉等危急症狀。某些疾病朝發夕死,重者頃刻即亡,死亡率極高,與COVID-19無二致。按COVID-19之常見症狀為發燒、乾咳、倦怠、頭痛、喉頭痛、咳痰、呼吸急促、肌肉或關節疼痛、發冷、噁心/嘔吐、腹瀉。嚴重症狀則是高燒、咳血、淋巴球與白血球減少、腎功能衰竭。”

ADVERTISEMENT

扶正祛邪之具體運用

感染了新型冠狀病毒是否發病,端看人體的正氣與病邪鬥爭的過程與結果。正氣足,氣血充盈,病邪就難以入侵。

他說,邪氣之所以能夠侵襲人體而致病,主要因素就是正氣虛弱、抵禦外邪無力所致。但是,在癘氣流行期間,致病邪氣卻常常成為疾病發生的決定性因素,所以,防病就應“避其毒氣”,以防止傳染病的發生,正如目前防範COVID-19所採取的措施。邪正搏鬥的結果也因而決定了感染新型冠狀病毒後,形成無症狀感染者、輕症、重症、危急症的決定因素。“中醫學的‘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避其毒氣’理念,再次證明並未落伍,完全符合現代臨床防治COVID-19所需。預防勝於治療,除了加強個人衛生外,更應以治未病的思想,扶正祛邪,以達致陰平陽謐精神乃治的最高目標。”

他提醒,新型冠狀病毒不但傳染性強,還很狡猾,也很毒。

“經數月對它的免疫學與病理學研究,初步認為這種病毒具匿蹤功能,因此於感染之初,人體的天然免疫系統(innate immunity)偵測不到它,因而無法在它大量複製之前予以殲滅。另外,它的潛伏期長,可達14天。”

他解釋,實際上,它是在買時間,研擬各種策略,抑制人體的天然免疫系統,使防疫第一線的1型干擾素(Type I IFN)無法即時對它作出強有力的免疫反應,使得它在這段期間內得以大量複製。但在病毒活躍地大量繁殖之際,1型干擾素也被驚動了,超大量的分泌並募集大量中性粒細胞與巨噬細胞至感染區域,並分泌許多炎性細胞因子,形成細胞因子風暴(cytokine storm)。

“這種衍期的1型干擾素反應與大量湧到的中性粒細胞及巨噬細胞也因而造成肺炎與急性呼吸窘迫症(ARDS)、膿毒性休克等嚴重併發症,甚至死亡。這可證之於感染COVID-19後,較易轉為危重症者,多數為年老,伴有高血糖、高血壓與心臟血管疾病者。按這些人群的天然免疫功能較年輕人與孩童低。”

天然免疫正常,即正存於內,即使不幸感染到新型冠狀病毒,邪正鬥爭,在正常情況下,仍將勝出,或僅是輕症,甚至為無症狀感染者,經一小段時間休養後而痊癒。由此觀之,扶正因而成為防疫重點。

他強調,預防勝於治療,扶正就是扶助正氣,增強體質,提高抗邪與康復能力,包括益氣、補血、滋陰、溫陽等方法。具體手段則有藥物、針灸、氣功、打坐、飲食營養與形體鍛煉、促進身心靈平衡等。除藥物與針灸外,其他均須持之以恆,長期實踐方能奏效。

正虛為流感主因

陸庭譯表示,人體正氣不足,表衛不固,易感風邪疫毒。表即人體的肌表,包括皮膚、肌肉與毛髮。衛則是衛氣,源於脾胃化生的水穀精微,行於脈外,由肺宣發,性屬陽,主要功能為護衛肌表,防禦外邪入侵。皮膚腠理是人體抗禦外邪的屏障。肺宣發衛氣於體表,溫養肌膚,使腠理固密,增強抵禦外邪之能力。若衛氣虛弱,肌表不固,抗邪能力下降,則容易感受外邪而發病。

他說,中醫學認為外感表証,常因六淫、疫癘病邪侵襲肌表與肺衛所致。實際上,往往是正氣先虛,不能固禦肌表,感受病邪而病發。正如《靈樞‧百病始生》上云:“風雨寒熱,不得虛,邪不能獨傷人,卒然逢疾風暴雨而不病者,蓋無虛,故邪不能獨傷人。此必因虛邪之風,與其身形,兩虛相得,乃客其形。兩實相逢,眾人肉堅。其中於虛邪也,因於天時,與其身形,參以虛實,大病乃成”。

所以,根本治則為扶正祛邪,扶正為主,解表次之,以扶正促解表以祛邪,表裡同治。

“許多研究指出,經常感冒的人群,其免疫功能指標,例如IgA、IgG、IgM、IL2、CD4+/CD8+、淋巴細胞轉化率、巨噬細胞吞噬能力等均較正常人低,表示其免疫功能較差,遭受流感病毒侵襲就會發病,與中醫學所稱人體正氣不足,表衛不固,易感風邪疫毒的看法一致。”

玉屏風散 扶正固本之經典方劑

陸庭譯指出,玉屏風散出自金元四大家之一朱丹溪之《丹溪心法》,由黃耆5錢、炒白朮5錢、防風2錢組成,具補肺益氣、實衛固表之效,主治氣虛自汗、面色白、神疲乏力、舌淡苔白、脈虛體弱、易感風寒者。該方之功效有如人體防風之屏障,珍貴如玉,故名。

玉屏風散的三味藥,個別來看,性味功效如下:

黃耆

◆性味:甘、溫。

◆歸經:肺、脾經。

◆功用:益氣昇陽,固表止汗,利水消腫,托毒生肌。

◆主治:一切氣虛血虧之証,如脾虛泄瀉,肺虛咳嗽,脫肛,子宮下垂,自汗,盜汗,水腫等。

白朮

◆性味:苦、甘、溫。

◆功用: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汗,安胎。

◆主治:脾胃虛弱之乏力,食少腹脹,泄瀉,水腫,氣虛自汗等。

防風

◆性味:辛、甘、微溫。

◆歸經:膀胱、肺、脾經。

◆功用:祛風解表,勝濕止痛,止痙,止癢。

◆主治:外感風寒,偏正頭痛,風濕痹痛,腹痛泄瀉,風疹搔癢等。

他說,玉屏風散用藥只有三味,但其組方細膩,配伍得當,功用益氣固表,是中藥扶正固本的經典方劑。其功效並非黃耆、白朮與防風這三味藥的相加,而是協同效果。略加分析如下:

黃耆,本方用之,取其擅長補脾肺之氣,脾氣旺則土能生金,肺氣足則表固衛實,為君藥。

白朮為健脾益氣之要藥,助耆培土生金,固表止汗之功益彰,為臣藥。黃耆與白朮合用,既可補脾胃而助運化,使氣血生化有源,又能補肺氣而實肌表,使營陰循其常道,如此則汗不致外泄,邪亦不易內侵。

風邪襲表,當祛風解表,但腠理疏鬆之虛人,發汗又恐更傷其表,故本方佐以少量甘溫不燥,藥性和緩之防風,為使藥,走表而祛風邪,因防風乃“風藥中之潤劑”。與黃耆配伍,則黃耆得防風,固表而不留邪。防風得黃耆,祛邪而不傷正。三藥合用,補中兼散,散中寓收。表虛自汗之人服之,能益氣固表以止汗泄,體虛易感風邪之人服之,則能益氣固表以禦外邪。

“本方配伍特點在於以益氣固表為主,配伍少量祛風解表之品,固表之中寓有疏散,祛風亦可加強固表止汗之功,相畏相使,相反相成。雖僅三味藥,但功效卓著,為扶正固本之經典方劑,臨床延用至今而不衰,可作為易患流感與類流感人群防範該等疾病之首選。”

現代藥理研究

雙向調節 抑制病毒 玉屏風散 增強免疫力

陸庭譯說,現代藥理研究證實,玉屏風散能增強免疫功能,雙向調節,對病毒具抑制功效,具體言,玉屏風散能提高免疫球蛋白IgA、IgG、IgM的水平,但同時抑制IgE的分泌,所以能預防流感與類流感。

另外,本方尚能提高巨噬細胞吞噬能力與淋巴細胞轉化百分率,促進細胞免疫功能。與此同時,本方亦能使IL-2、CD4+/CD8+顯著上升,改善免疫功能低下的狀態。

“COVID-19死亡病患中,年老體弱或伴有其他慢性病者佔多數,主要因素正是他們的免疫功能低下,即正氣不足,表疏腠鬆,外感疫癘之邪,即入肺衛,一發不可收拾。玉屏風散益氣固表,提升免疫功能,將有助於防範。”

心靈調整不可或缺

他形容,COVID-19全球肆虐,各國紛紛鎖國封城,使民眾生活秩序大亂,再加上網絡媒體迅速大肆報導,更加重民眾的惶恐,所形成的心理壓力將嚴重抑制人體的免疫功能,因神經內分泌與免疫之間的關係密切,相互影響。例如惶恐所形成的壓力將導致腎上腺素大量分泌糖皮質類固醇,而該激素就會抑制免疫功能,不利於防範病毒的侵襲或抑制它在體內的複製。

因此,必須正確與客觀評估,採取必要的措施防範,即中醫學的扶正以祛邪。

結語

綜觀中國各省預防COVID-19方案中,例如湖北、廣東、江西、陝西、甘肅、湖南、浙江等各省,都是以玉屏風散為基礎方,顯示本方普遍被認同,值得大家參考。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預防時期最忌使用苦寒與清熱利濕的藥物,因這些藥物將損傷脾胃、正氣。

 

Tags
【免責聲明】
光明網促請讀者及網民,共同維護言論自由精神,營造理性交流環境;任何人身攻擊、鼓吹種族與宗教仇恨、誹謗與造謠等留言,皆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本網站有權刪除任何違反此原則的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