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評副刊

【渾忘春秋】無法替代的角色

學校假期之前,我協助訓導處審理一些學生觸犯校規的案件,從學生個案中看到一個令人擔憂的社會現象,這是殘酷的現實世界,要面對的人,竟然是入世未深的學生。

Advertisement

一名女生嚴重觸犯校規,必須面對校規的處分,她才就讀初中一,畢竟還是個孩子,面對校規的處分,這是無可迴避的事實,然而從觸犯校規背後的動機,看到了血淋淋的社會悲劇。

“我需要爸爸媽媽的陪伴,我感到空虛!”女生是這樣回答我們的。聽了這名女生的心聲,心情頓感沉重,女生的眼淚簌簌流下,看到這種情況,引發我們無盡的感慨,到底學校教育要如何挽救這些因缺乏父母愛而可能走向歧途的孩子呢?

ADVERTISEMENT

從學生個案中看到許多不幸福的家庭所製造出來的孩子管教問題,尤其越來越多的單親家庭牽引出隔代教養的現象,加上社會風氣的敗壞,摧毀了許多家庭。

過去男主外女主內的時代已經被顛覆了,一個家庭必須要有兩份薪水才能支撐,偏偏社會的變遷導致家庭教育功能失靈,從而勾勒出一副病態社會的畫面。這一代的孩子,很多都是在這種社會環境中成長,可悲的是這些孩子都是所有社會悲劇最後的承擔者。

以慈悲心處理嚴肅事

從學生個案看到家庭功能失靈的可悲,這些孩子摸索不出生活的方向,都成為受害者。孩子們聲聲呼喚爸爸媽媽來陪伴,這是一記警鐘,儘管已經敲響了,很多家長仍然走不出困境,無奈,真的很無奈!當孩子嚴重觸犯校規而被處分的時候,家長和學生在訓導老師面前落淚,惟見者心酸,卻也無奈!

我告訴我的工作伙伴,必須要用“以慈悲心來處理嚴肅事”的心態來面對學生個案,並從情理法之中找到平衡點,才能作出公正的處理。然而,這樣的處理方式不代表問題已完全解決,而這個不容易解決的問題,必須要由家長去承擔。

孩子的悲情呼喚,牽引出令人心酸的社會現象,身為教育工作者,就像海邊撿海星的孩子,撿了就丟回大海,而缺愛的孩子,和海星一樣多,老師只好繼續撿,繼續丟。然而,我還是要呼籲那些無奈的家長,請回到孩子身邊,學會與孩子相處,才是正道,畢竟天下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取代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地位!

 

(光明日報/評論.作者:王楨文)

Tags
【免責聲明】
光明網促請讀者及網民,共同維護言論自由精神,營造理性交流環境;任何人身攻擊、鼓吹種族與宗教仇恨、誹謗與造謠等留言,皆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本網站有權刪除任何違反此原則的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