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醫

提升正氣 調理心身 李松昌醫師食療防病治病

(檳城訊)事實上,中醫食療正是中醫經典《黃帝內經》首要推介的醫治概念,即“治未病”的範疇,病尚未形成,就須養生保健、早防、早治及防病,或病從淺中醫等,藥膳正可達此種效果。

Advertisement

檳城德教會紫雲閣施醫贈藥部義診中醫師李松昌,受訪時發表其多年來在藥膳食療的心得,達到治未病的效果,使到疾病遠離。

飲食是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中醫學稱為“後天之源”,由脾臟主宰,運化水谷精微營養全身,因此,中醫食療保健具有數千年的悠久歷史,如商代宰相伊尹經已強調烹調湯劑的重要性,更把不同藥材煮成湯液,治療疾病。

ADVERTISEMENT

須配合良好生活習慣

李松昌說,若感覺有輕微不適時,如初起頭痛頸緊、手腳僵硬等症狀,在食餚中配搭適當的藥材,可緩解不適。事實上,這種“寓醫于食”的概念,中醫世代流傳下來,掌握藥膳食譜就如家中放置了一個豐裕的藥箱。

他說,當然,健身強體也不能單靠健康的飲食,也須配合良好的生活習慣,如適度的運動、限酒戒煙、保持《黃帝內經》:“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的養生境界。

退休驗出患地中海貧血症  食六味地黃湯造血

食療防病的概念,李松昌親身體會的經驗,上世紀70年代,他是一名教師,常在烈日下教導學生體育,屢次出現頭痛及咽喉紅腫的症狀,飲喝涼茶或服食中成藥後,雖然症狀消失,但是卻反覆的復發,治標不治本,不能根除。

幸好,他向一名老中醫求診,被診斷為陰虛火旺形的體質,須服用“六味地黃丸”治療,組成是熟地黃、山萸肉、山藥、茯苓、牡丹皮、澤瀉。

熟地黃可以補腎陰;山茱萸則是肝腎同補;山藥能健脾益腎,達到補肝、補腎及補脾的三補作用,并配以茯苓淡滲脾濕,澤瀉清泄腎濁,丹皮清泄肝火,達到三瀉的功能。

當時,李松昌常以上述藥材,配合瘦肉、雞肉或鴨肉熬湯服食,頭痛及咽喉疼痛的症狀逐漸消失,也引起他對中醫學的興趣,於上世紀70年代報讀檳榔嶼中醫學院,而與中醫學結緣至今,且不斷力求進步,并於2012年在中國福建中醫藥大學畢業。

李松昌於2000年擔任一所小學的校長後退休,所以有充裕的時間接受身體血液的檢查,不料被驗出是屬於“地中海貧血病患者”,令他感到驚訝,因為患者血液中紅血球細胞數量比正常人少,通常身體抵抗力較弱,易引起各類的併發症。

現年74歲的李松昌說,回想起他常服食六味地黃湯,有補肝腎功能,加強了造血的效果,促使紅血球的強壯,免疫系統提升,而對增強體質有很大的幫助,也是中藥食療是治未病及養生的重要一環。

以中醫學理論為基礎 食療保健事半功倍

李松昌說,在應用中醫學藥膳食療中,須以中醫學理論為基礎,作為食品及藥材配搭的指導,以調養身心,方能達到強身健體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要考慮的是,藥膳須兼顧養身及養心,符合中醫學整體性的治療原則,在治療身體的疾病之際,也須注重調理“喜、怒、憂、思、悲、恐、惊”七种情志的精神變化,若七情紊亂,將引起臟腑氣血功能失調而致病,即“七情所傷”。

其次是須瞭解藥膳的陰陽屬性,陰陽是八綱辯証之首,其餘是表裏、寒熱、虛實證候,體質有分為“陰”及“陽”,“陰病陽治、陽病陰治”,藥膳須明確分別其屬性,以免產生不良後果。

第三是食品與中藥的結合後互相輔助,不僅提高藥物治療的特性,也通過藥性提動食品的口感,發揮色、香、味俱全的美味佳餚,就如目前市面上常見的肉骨茶食品,含有當歸、川芎、枸杞子、玉竹、甘草、桂皮、丁香及八角茴香等藥材,成為民眾喜愛的食品。它早期是“苦力”的食餚,促進氣血循環,增強體力。

常用2類藥膳 價廉適合老少

李松昌常用的藥膳主要有兩類,并根據《內經》提出的“君、臣、佐、使”中醫藥處方原則組成,可與瘦肉、雞肉或鴨肉一起熬湯,加上少許的鹽,烹飪成美味的佳餚,適合全家老少共享,而且價格廉宜,每帖不及10令吉。

 

【免責聲明】
光明網促請讀者及網民,共同維護言論自由精神,營造理性交流環境;任何人身攻擊、鼓吹種族與宗教仇恨、誹謗與造謠等留言,皆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本網站有權刪除任何違反此原則的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