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玩明周刊副刊

【這裡那裡】萬物都在空無裡

之所以將豊島美術館和直島的Benesse House Oval相提並論,是因為就建築設計來看,兩者造型都呈卵形,走入其中,感覺恍若回到母胎裡面。

開往豊島美術館的接駁巴士停在馬路旁邊,我們一下車就看見這樣一個畫面:平緩下坡的馬路側身彎腰從我們的視野消失,背景就是瀨戶內海,我和同伴都愛海洋,兩人站在原地極目遠眺半晌,差點忘了我們的目的地是豊島美術館。

Advertisement

後來我才恍悟,其實參觀豊島美術館的體驗就是從這裡開始的。一般上美術館都是從入口處開始,參觀豊島美術館的體驗卻是從下車起就開始了,包含遠遠瞥見豊島美術館像外太空來的不明物體一樣隱匿在叢林裡,包含沿著一條小徑蜿蜒繞過一座山丘,一腳一腳走到豊島美術館前。這一整個過程就像一種儀式,是參觀豊島美術館的體驗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充分體現建築、藝術與自然環境共生依存的理念,用意不言而喻,是要我們沿途好好清空自己,懷著一顆初生的心,走入那個卵形空間,像嬰兒般回到母胎之中。

豊島美術館內幾近空無一物,沒有一根支柱,這在世界建築史上可以說是前所未有。只有兩個偌大的橢圓形開口,沒有加裝玻璃,讓戶外與戶內兩個空間得以連結,開口垂吊下來的絲帶隨風搖曳,讓風有了形狀。此外就是地面不時冒出水珠,宛如小生物般,移動,停止,聚匯,這是日本藝術家內藤禮的作品《母型》,靈感來自雨滴,呼應豊島美術館狀似一顆雨滴墜落在地的外型設計。冬日的陽光透過開口灑落下來,形成一灘光池,許多人就圍繞著光池,靜坐或者佇立,仰望或者俯首,環顧或者內觀。

從來從來,沒有一個美術館可以像豊島美術館那樣,讓人強烈地意識到“空無”的存在。要讓人意識到“空無”的存在,你必須以“實有”作為襯托,這個“實有”可以在“空無”的旁邊、裡頭或者外面,豊島美術館則是一個卵形的“實有”包裹一個卵形的“空無”,以致空無如此飽滿,以致寂靜如此震耳,真真正正的“極限主義”,真真正正的“少即是多”,這也就是為什麼進來的人都會不自覺地靜默下來,低迴其中。

日本建築家西澤立衛以四両撥千斤,將戶外的“實有”——光,風,雨,雪,雲,天空,昆蟲,鳥鳴,樹聲,當然,還有人——引入到戶內的“空無”之中,一個什麼都沒有但又什麼都有的“展品”就完成了。再加上時間的魔法,於是我們身在其中的這個有機“展品”,時時刻刻都在變化,分分秒秒都是無常,我什麼都沒有看見,我什麼都看見了,剎那可以無限漫長,亙古可以只是瞬間。我不想用什麼“宗教體驗”來形容它,真要用“宗教體驗”來形容的話,那麼這種宗教就是放低姿態,這是一件已經超越創作的創作,這是一件已經不是藝術的藝術。

ADVERTISEMENT

(文/ 圖:野東西)

 

Tags
【免責聲明】
光明網促請讀者及網民,共同維護言論自由精神,營造理性交流環境;任何人身攻擊、鼓吹種族與宗教仇恨、誹謗與造謠等留言,皆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本網站有權刪除任何違反此原則的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