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醫

【中醫超越線】腎虛精虧骨鬆齒搖 長者固齒 先補腎

(香港訊)俗語說「民以食為天」,能夠「吃得好」,是一種福氣。可是,不少長者出現各種牙齒問題,尤以牙齒鬆脫最常見,不但妨礙飲食,還影響說話和外貌。

老來要有健康牙齒,除了保持口腔衛生外;中醫認為,腎虛精虧是導致老年人骨鬆齒搖之根本,通過補腎填精,可使氣血充足,齒固骨堅。

Advertisement

“腎臟”是中醫五臟之一,中醫認為腎臟負責藏精、主水、主納氣,與西醫所指的器官腎臟,功能有分別。基於中醫強調整體觀念,在判斷身體單一部位如牙齒病變時,除了考慮病灶局部,也會連結到全身整體考慮。

在臟腑對應身體各部分,腎主骨、生髓,其華在髮,開竅於耳,而中醫認為“齒為骨之餘”,牙齒之健康、牢固與否,與骨骼乃至五臟中的腎臟都有很大關係。

腎氣不足骨骼脆弱

中醫理論認為腎為先天之本,在整個生命過程當中,隨年齡增長,腎氣盛衰亦會出現變化。

ADVERTISEMENT

大致規律是在7、8歲到20、30歲左右腎氣逐漸充盈,到達盛年的巔峰,此時生殖能力最旺盛、筋骨勁強。到了接近40歲,腎氣開始由盛轉衰,各方面的身體機能陸續退化,年齡愈大則衰退速度愈快。

到60、70歲,髮墜、齒搖、筋骨懈墮普遍發生。臨床上長者由於腎氣不足,骨骼變得脆弱,牙齒容易鬆脫,也出現腰膝痠軟無力、頭暈目眩、耳鳴、健忘、夜尿清長的問題。

年老腎虛雖然屬於正常生理現象,但如果衰老來得太早,如到40、50歲便已出現明顯衰退,或衰退速度太快,程度太嚴重,對日常生活構成相當大的不良影響,便需正視。

補腎填精補益固本

面對腎精虧虛的失調,導致牙齒容易鬆動脫落的問題,中醫會用補腎填精的方法補益固本。腎虛具體上分腎陽虛和腎陰虛。

在腎氣不足常見徵狀基礎上,由於陽虛則寒,腎陽虛者以寒性徵狀為特徵,如全身畏寒怕冷、神疲乏力、下肢浮腫、面色蒼白、氣喘痰稀、夜尿清長、舌體腫脹等,治療要溫補,常用中藥有巴戟天、續斷、杜仲、狗脊等。

至於腎陰虛則以津液不足和虛熱表現為特徵,如午後潮熱、口咽乾涸、唇紅、易生痱滋、易流牙血、煩躁多夢、舌紅而乾等,治療要滋補,常用中藥如熟地黃、枸杞子、何首烏、女貞子等。

懂多一點:

叩齒吞津秘訣 學乾隆養生

“叩齒”和“吞津”,是兩種中醫常提倡的養生運動,皆有補腎、健齒固齒的作用。

要補腎益精,改善骨骼、牙齒的健康,可利用穴位按摩,常用穴位包括位於背部第二腰椎棘突下左右旁開1.5寸的腎俞穴,以及位於足底的湧泉穴和足踝的太溪穴,可用中等力度按揉各穴5至10分鐘,或配合熱敷、溫灸,每日1次。

按摩位於頭面部口腔周圍的穴位,如地倉、下關、承漿、頰車等,對於促進局部氣血運行亦有幫助。

“叩齒”和“吞津”,是兩種中醫常提倡的養生運動,皆有補腎、健齒固齒的作用。

唐代中醫孫思邈在1000多年前已提出“叩齒三十六”的養生秘訣,高壽的乾隆皇帝也把“齒常叩”列為其養生“十常”之一。

促進血液循環

叩齒的具體做法是在早上刷牙後平心靜氣,放鬆身體,排除雜念,將上下排牙齒有節奏地互相叩擊,以36次為佳,力度由弱至強,務求使全口各個牙齒均得到鍛煉。

通過上下排牙齒叩擊運動,中醫相信可以改善口腔經絡氣血運行,兼可補腎,現代則認為通過叩齒動作可促進血液循環、強健牙周膜及臉部肌肉,以及預防牙齦退化和牙齒鬆脫。

“吞津”的動作可伴隨叩齒一併做,在叩齒後把舌尖在口腔內繞着上、下牙床、牙面順時針,由臼齒開始到門齒攪動36次,當有津液產生時,徐徐分2、3次嚥下,是謂吞津。

中醫認為,吞津亦有補腎的作用,通過舌頭的動作可以按摩牙齦,加上充足的津液有助增強口腔的自潔作用,能預防牙患和保持牙齒堅固。而且多活動舌頭、口腔的肌肉,可以防治吞嚥障礙,醒神活腦。

“房勞”耗傷腎精

另外,再配合生活上養生調攝,保持牙齒堅固健康,除要注意口腔衛生,早晚刷牙,定期檢查牙齒,及早治療口腔疾病之外,中醫亦強調要保持充足休息,避免過勞,以保養精氣神。

中醫認為身體和精神的過勞,以及性生活太頻繁導致“房勞”都會耗傷腎精,因此中醫養生強調性生活應要有節制,尤其是踏入40歲以後,勿使腎精過度耗損而影響健康,加速衰老。

Tags
【免責聲明】
光明網促請讀者及網民,共同維護言論自由精神,營造理性交流環境;任何人身攻擊、鼓吹種族與宗教仇恨、誹謗與造謠等留言,皆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本網站有權刪除任何違反此原則的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你也可能感兴趣...